当前位置:安徽代放生 > 放生动物 > 正文

西安放生最佳地点,延参法师文集:岁月五千年历史品西安

2024-02-28 19:05作者:admin

一、厦门鹌鹑去哪里放生

1、延参法师文集:岁月五千年历史品西安

2、“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之水在磅礴浑厚的黄土高原上一泻千里,奔腾不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挺立着他那睿智的轩昂身躯、默默地注视着这块由河渭之水激情浸润的帝王之州——西安。

3、西安,古称“长安”,“京兆”,与罗马、雅典、开罗并成为世界四大古都。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多、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它是五千年泱泱华夏文明的缩影,有着“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盛誉。

4、西安之古老历史遥可追溯到美好而遥远的6000年前的“青铜时代”,西安是世界历史上第一座城市。从公元前十一世纪开始的历史沿革中,从勤劳、朴实、智慧的周族人在这里建立起第一个奴隶制政权开始,先后有十三个王朝近百个帝王在这里逐鹿霸业,渡过了他们充满神奇的激荡岁月和宫廷生活。天子之诏从这里频频发出,一代又一代的雄业霸主,用他们的智慧和权术驾驭着一个又一个强大的帝国,在烟波浩翰的历史长河中实现着他们大气磅礴的梦想。他们把这里当作演绎历史的大舞台,将中国的古典文明一步一步地推向世界文明的极致。

5、这片土地,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中国的使臣、商贾和中亚、西亚、南亚各国的使节客商往来络绎不绝;这里还曾经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交流的中心,是万商云集,世人朝拜尊养的经济文化圣地。也正是从这里——昔日的长安,走出去一位僧人,用一双平凡人的双脚,以非凡的毅力徒步走过一百多个国家,把华夏灿烂辉煌的文明展现给了世人,同时又把异域文明带回祖国,到最后,用尽自己一生心血留给了世人一千七百多部重要佛经。当年的玄奘大师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当年的大雁塔却依然屹立在这块土地上,无声地看着日出月落、花开花谢,看着人世间的春秋更迭世事轮回,饱经风雨的大雁塔也就成为了西安的标志。

6、穿过历史深邃的时空长廊、俯身拾起几块陈旧的画像石,关中的一切无不给人以美人迟暮之感。黄帝亲手种植的古柏,依然枝繁叶茂,苍翠挺拔,历经风雨,见证了整个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繁华与沧桑,而黄帝早已乘龙升天,在天上遥望着他热爱的土地和子民;骊山的晚霞依然绮丽绚烂,而当年绵延三百里,气势宏伟的的阿房宫空留下遗址一片,令后人不胜慨叹;震惊了世人的秦始皇兵马俑依然雄赳赳地傲然挺立,而当初费尽心力不愿离世的秦始皇,终于还是静静地长眠于地底;华清池的温泉还在汩汩地流淌,而昔日一笑回眸倾国倾城的佳人已不再翩翩起舞,曾经的海誓山盟也早已在岁月的流逝中化为云烟散去。

7、西安就象一段千年不老的传奇,这里山川河流钟神造化,加以历史文化的长期辐射,使得西安的大地上不仅埋葬着无数价值连城的秦砖汉瓦和帝王将相的尸骨,而且还为中华民族贡献出了数不清的杰出人才:黄帝、周文王、武王、秦始皇、刘邦、李世民、武则天……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了不起的历史人物,西安的天空永远都不会寂寞。

8、漫步西安,就如同走进了一座上下数千年的历史博物馆,绚丽多姿,气象万千的风物名胜尽收眼底,栉次鳞比的现代摩天高楼与古色古香的帝王宫殿、塔楼和谐一身,它散发着一种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蓬勃发展的时代气息。西安,它充满了神奇,又充满了活力,走近它,我们会为历史遗存的完美博大所震叹,又会为现代建设的勃勃生机所感喟!这是一座日新月异的城市,这是一座永远年轻的城市,她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有人曾这样比喻:中国是一个参天大树,到了北京看到了大树的树冠,到了西安看到了深埋在大树下的树根。

西安放生最佳地点,延参法师文集:岁月五千年历史品西安

9、行走在西安历史的天空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浓缩的中华五千年历史,我们感受到了昔日华夏大地的辉煌灿烂。曾有人说过,“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西安,这座永恒的城市,就像一部活的史书,一幕幕,一页页记录着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西安的历史太厚太沉重,西安的大手笔太丰富太博大,随便列举一个地方,其硕大巍峨的光辉几乎都能照亮整个世界。在这片土地上,有太多精彩的故事,有太多辉煌的历史,让我们轻轻地走近这片神奇的土地,轻轻地抚摸这里的秦砖汉瓦,去抚摸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脉搏,去感受我们这个东方大国泱泱金光四射的磅礴与辉煌。

10、陕西安康平利县古刹简介

二、替亡人放生

1、[作者:李厚之张会鉴〕

2、水坪白云寺丛林(?)位于平利县南水坪乡三水汇聚处,占地面积约20平方公里。寺庙庵观分别散布在东河、南河、西河山巅或河湾处,以西河北岸白云寺为主寺,山巅建有观音阁,山下有塔弯;南岸半山有塔坪,擂鼓台;水口建有报国寺(现为小学);南河有二郎庙、河源寺。寺庵不知毁于何年,198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发现。在塔坪、塔湾、白云寺、报国寺遗址上发现大量南北朝至唐时遗物,据塔饰构件上断代,当为隋唐时所建;但附近又出土有宝相花纹砖,又似南北朝时遗物。由于山洪冲刷,白云寺遗址中又暴露出10余尊石佛造像,大半身埋于地下,露出地面造像佛头皆失,估计像高在18米—2米之间,在东河堤坎上一天王神像被砌进堤中,无头无腿,身高即有193米。现存碑碣数通,字率皆磨泐不识,惟一通石碑依稀可见“成化”字样。观音阁山崖上有传为吕洞宾所刻摩崖和碑碣。

3、在平利县女娲山顶。据传说:“汉魏时在女娲山建宝灵寺,香火极盛”(庞博《揭开女娲山神奇的面纱》),《舆地纪胜》则云:“此唐宋旧祠也。”又据安康佛教协会油印本《安康佛寺》云:“唐初普南和尚自湖北莲花寺行脚至此,结茅修竹,名宝莲庵。宋绍兴年间,无妙三藏住山多年,得念佛三昧,僧俗皈仰。富者出资,贫者出力,三年功成,名三台寺。开期传戒,弘扬正法,后渐式微。”清乾隆元年(1736年)知县古沣重修。正殿四重,房屋共百余间,是当时平利最大的寺院。上殿供奉女娲,中殿供奉三世佛,十八罗汉诸神,前殿奉“风调雨顺”四天王之神位。五进山门。庙后建有塔院,有七级浮屠一座,庙西南一里处有玉皇宫。道光二十年“因飞锡游僧,望空而托足;烧丹野道,每幻术以愚人。恐匿匪藏奸,污滋宝刹,累及山僧”,平利知县出示严禁。民国初年,心月、临江诸大德高僧相继住持,香火不断。1962年尚有寺基30亩,佛殿四座,五进山门,殿堂僧房共60余间,住持僧本慈老和尚亲临济正宗,修持正好,文化革命中古建筑不存。现遗古碑数通,《中皇山女娲氏碑》,存平利县文管所,《三台寺条款告示碑》,存女娲庙遗址。

4、位于平利县西,宋沙门法显创建。明正德间重修,建佛殿四座,正殿,天王、药王、伽蓝、僧寮、法堂、庖厨一应俱全。清乾隆间,邑中善信又捐修观音殿三间。解放后改为普济小学,1962年尚有寺基30亩,佛殿四座,房屋60余间。现大殿不存,厢房仍在。

5、位于平利县迎太乡狮子坝,据残碑载,迎真寺年深日久,宋嘉定十七年(1224年)重修。原寺庙不知毁于何代,遗址面积约6000平方米,部分地面暴露有铺地石板,大殿石台阶尚存,长有32米,满地散布宋至清代砖块瓦砾,和20余个圆形、六角形柱础。与寺址相望处有莲花台,存舍利塔5座,较完整的一座,高6米,六棱形,塔身5层,系青砖筑造,下面为块石垒砌,据塔铭载,乃明天顺二年(1458年),沙门昙云大士之莲塔。

6、遗址中有一通保存完整石碑,文如下:

7、“狮子坝兴坪堡,为本乡锺毓之气,所关甚广。于光绪六年(1880年)秋公议:嗣后无论业归何氏,上下周围岩石不得挖毁。特此勒石禁止。”

8、位于平利县长安乡千佛洞村北,始建于宋政和间(1111—1117年)盛于明清。窟群分布于坝河南岸的陡壁之上,东西长约23米,南北宽约10米,计有37窟,东西向排列,最大窟面积15平方米,平面为椭圆形,拱顶。洞中造像毁于“文革”,残留部分壁画和4尊佛释造像。有清光绪元年(重修千佛洞碑》一通,记述千佛洞创于宋,盛于明清及众姓捐资重修事。

9、位于平利县大贵镇东南,据《平利县志》云:明成化二年(1466年)重修,有山门、天王、伽蓝、大雄宝殿和祖师殿。明末毁于兵燹。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重修。1962年尚存佛殿三座,房屋二十多间,后改为大贵中学,大殿改为礼堂,山门改成校门。遗址上尚存巨型赑屃碑趺一件,据此不远农家,有明成化二年残碑一段,庙左有坍圯舍利塔基一座。

10、位于平利县冠河贡元村东南,寺庙面积6000余平方米,为地方大寺,旧有山门、天王殿、钟鼓楼、正殿、地藏殿、伽蓝殿及僧寮等建筑,不知毁于何代,遗址中有明“天启元年”(1621年)砖铭。地面横列大量石板和一条残长22米排水石管道,有瓮形古井2口,深约15米,口径051米。

标签: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